新闻动态分类:
新闻动态分类: 全部 新闻中心 专题新闻 常见问题
  •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29

    2018/04

    2018年4月28日,我司领导配合广州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完成花都应急扩容项目沼气火炬点火验收;
  • 06

    2017/12

    兴丰垃圾填埋场封场区每小时可产沼气量2万方,现有的沼气火炬已不能满足燃烧量,急需配置一套2000方火炬进行应急,我司通过凭借技术优势顺利得到业主认可并签订火炬合作协议,在30工作日内,顺利完成沼气火炬生产任务,并安装投入使用;
  • 12

    2016/10

  • 12

    2016/10

    污水处理工程现场图片
  • 12

    2016/10

    一、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技术(RTO)的工作原理RTO(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蓄热室氧化器)主要包括蓄热室、氧化室、风机等,它通过蓄热室吸收废气氧化时的热量,并用这些热量来预热新进入的废气,从而有效降低废气处理后的热量排放,同时节约了废气氧化升温时的热量损耗,使废气在高温氧化过程中保持着较高的热效率(热效率95%左右),其设备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VOCs去除率高。有机废气首先经过蓄热室预热,然后进入氧化室,氧化室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废气能达到设定的氧化温度,二是保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废气中的VOC充分氧化,加热升温到800℃以上,停留时间为>1sec;使废气中的VOCs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氧化后的高热气体再通过另一个蓄热室热处理,热量被蓄热体“贮存”起来,用于预热新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升温所需要的燃料消耗,降低运行成本。然后烟气排出RTO系统。废气在氧化室中焚烧,成为净化的高温气体后离开氧化室,进入蓄热室2(在前面的循环中已被冷却),放热降温后排出,而蓄热室2吸收大量热量后升温(用于下一个循环加热废气)。净化后的废气先后进入冷却塔及碱液洗涤塔去除氨及氯化氢,经烟囱排入大气。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每一个蓄热室都是在输入废气与排出处理过的气体的模式间交替转换。切换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风机由变频器控制,以适应不同的运行工况。 二、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技术(RTO)的装置特点在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中,吸收和吸附技术虽然较为成熟和成型,但由于其处理设备容量有限,吸附剂需要等问题使得应用受到限制。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研究领域,由于存在设备成本较高和处理对象较单一等问题,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同时如何防止催化剂因非 VOCs物质造成的失活和重金属造成的中毒是制约其处理效果的关键之一。生物处理技术因其耗能低、运转费用便宜,较少形成二次污染,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各类中、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但受到设备结构和工艺条件如不同菌种处理能力和效果相差较大。低温等离子技术适于各类VOCs的治理,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物产生,易操作,但目前该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VOCs处理效率稳定仍然需要不断改进。蓄热式氧化燃烧技术不仅可以处理低、高浓度的有机废气,而且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净化好,因此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气体流量大、浓度低的有机废气的处理。RTO废气处理技术主要具有如下的优点:1.99%以上去除效率(DRE),净化率高,两床式 RTO 净化率在 98% 以上,三床式 RTO 净化率在 99% 以上。废气经过处理后可达到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2.采用分级燃烧技术,延缓状燃烧下释出热能;炉内升温均匀,烧损低,加热效果好,不存在传统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高温高氧区,抑制了热力型氮氧化物(NOX)的生成,无二次污染。3.特别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以及同一生产线上,因产品不同,废气成分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4.低运行成本和燃料消耗操作费用低,超低燃料费。有机废气浓度在2000PPM以上时,RTO装置基本不需添加辅助燃料。 5.高达97%的热能回收 (实测值)蓄热室内温度均匀分级增加,加强了炉内传热,换热效果更佳。6.可实现全自动化控制,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性高。炉膛容积小,降低了设备的造价。7.废气进口设置惰性氧化铝瓷球,对蓄热陶瓷起到保护、缓冲、过滤的作用,延长蓄热陶瓷的使用寿命。8.低压降运转减少电力消耗,不存在因压力变化产生的脉冲现象。治理工程项目照片
  • 16

    2016/08

    今年7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战略环评落地,明确战略环评重在协调区域或跨区域发展环境问题,划定红线,为“多规合一”和规划环评提供基础。战略环境评价是改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设生态文明须在宏观决策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开展战略环评,重点是从战略层面、运用科学手段确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提出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提升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和地位。战略环境评价应该围绕区域环境质量改进开展系统性研究,对重点问题、重要措施、重大工程进行科学论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战略环境评价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提出控制产业和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等经济建设领域的对策建议,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压力,改进环境质量。战略环境评价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1 推动战略环评,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 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表现在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而且表现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上的滞后效应。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占据主导地位,环境保护主要服务于开发建设活动。即便站在环保阵地*前沿的规划环评,也是在开发建设方案“大局已定”甚至“生米做成熟饭”之后的跟进。弱势地位加上滞后效应,使环保部门只能适度提出调整意见,难以对不生态、不环保的规划方案做出否决性结论。同时,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能做到超前定位保护的边界条件。当前,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注重绿色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作用尤为重要。而推动战略环评,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和前置效应。执行环境保**定原则。《环境保**》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真正把“保护优先、预防为主”落到实处,需要环保部门提前准备,科学、明确界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作为谋发展的重要前提。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行动。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刻融入、全面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发挥“主阵地、主战场”的统领作用。通过战略环评,从源头提出“融入贯穿”的具体方案,可指导全社会共同履责,共建共享生态文明。调结构、优布局。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尤其在东南地区,产业密度大,土地开发强度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是实现良好生态环境回归的必由之路。但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从长远着眼、在更高层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环境质量改进现实需求进行战略谋划,明确发展蓝图和实现路径,约束和引导并举,才能持续推进产业的绿色化转型。科学管理、**治理实现环境达标。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破解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环境污染治理难题,实现环境质量达标,恢复良好生态系统,须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工作模式。“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强化宏观层面的战略研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与产业发展、污染排放、生态系统健康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一以贯之,系统治理,**施策。2 推动战略环评,需要健全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战略环境评价需要建立专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战略环评结论应该充分发挥前置效应,成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理论指导与应用。绿色发展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推动绿色发展将面对思想认识、工作方式等各层面的巨大阻力。战略环境评价要发挥绿色发展的**作用,不仅需要明确提出观点,而且需要以科学理论为重要支撑。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资源承载力理论、环境价值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都应作为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要研究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绿色发展是绿色化的发展,核心是发展,绿色是关键。要正确选择发展方式、准确把握开发尺度,处理好有限环境资源供给与经济增长追求之间的矛盾。做到开发适度,需要客观认识和分析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战略环境评价要为绿色发展出谋划策,应该把分析研究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一个复杂命题,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深入,先模糊、后准确,先定性、后定量。要协同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化发展,须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很多地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已经超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在后续发展中需要重点做好“减法”。近十年来,通过加强企业治理、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等削减负荷的根本性措施,都需要从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特有的环境问题也需要进行战略性应对。战略环境评价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禀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成因和演变过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论证。“以改进环境质量为核心”是环境管理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改进环境质量需要系统控制、科学管理、**治理。战略环境评价应该围绕区域环境质量改进开展系统性研究,对重点问题、重要措施、重大工程进行科学论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江苏提前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管控,对江苏有限的生态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地区划定时目的不纯、划定后频繁调整等现象,“红线”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战略环境评价应该从维护区域生态的角度,充分论证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必需性、合理性,减少划定的随意性。要从战略层面提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战略环境评价应该突出战略眼光、战略思维,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战略性目标和对策措施。区域生态环境的客观性决定了实施保护的一贯性,战略环境评价应该提出需要战略性坚持的保护理念、观点、原则和对策。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战略环境评价应该重点研究需要在较长时间跨度上实施的对策措施,明确方向、目标和实施路径。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提出控制产业和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等经济建设领域的对策建议,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压力,改进环境质量。3 战略环评需要党委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注重成果应用 《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带领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环境保**》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责,并且有责任使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战略环境评价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建议以行政辖区为单元,由地方党委政府主导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战略环境评价没有法定约束力,评价成果主要发挥导向和参考作用。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过程中,应该建立会商机制,一方面,宣传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政策、法规、标准等;另一方面,广泛听取各方面、各领域的意见,统一思想认识,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成果,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成果的实际效用。